四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

首页 > 人纪教程 > 倪注伤寒论 > 四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 > 正文

二〇三:「伤寒」脉浮而缓,手足自温者,是为系在「太阴」;「太阴」者,身当发黄;若小

日期:2020-12-29 08:49:12   来源:倪注伤寒论   编辑:经方传奇    点击:

  二〇三:「伤寒」脉浮而缓,手足自温者,是为系在「太阴」;「太阴」者,身当发黄;若小便自利者,不能发黄;至七八日,大便鞕者,为「阳明」病也。

  浮讲的是表,缓就是表里有点热而已,手足自温者,就是胃气非常的足,所以当胃气没有的时候,四肢厥逆,手脚冰冷,这时候用四逆汤,所以四逆汤用干姜附子,让胃马上热起来、所以手脚有温度就是胃气很正常,就是阳明,就是肠胃的功能没问题,而脉浮而缓,如果人食欲不振,就知道病在「太阴」。 太阴讲的是脾脏,太阴有问题的时候,病人会有腹满的现象,腹满是太阴病的主证,吃东西可以吃,但是不想吃,想吃就是脾脏的功能正常,想吃正常,不想吃就是不正常,所谓「思能伤脾」,所以如果舌头吃东西没有味道的时候,就代表脾脏有问题了,如果脾脏功能缓下来,脾脏一肿大,蠕动就减少了,就是中医所谓「寒」,脾脏一肿起来,就代表脾的血没有办法充分供应胃的下方了,胃就不能正常的蠕动,所以肠胃受到脾脏的影响,就会腹满,肚子就会胀满,不想吃、如果病人想吃东西就是脾脏恢复了,所以想吃或不想吃都是脾脏在管。

  「太阴」者,身当发黄,为什么?脾脏本身是脾土,主黄色,三焦里面的都是油,所以水走在油上很快,三焦油网的来源来自脾脏,如果三焦油网中的油质不够,用白朮、茯苓来健脾,白朮、茯苓的健脾和桂枝、白芍的健脾不一样,桂枝、白芍健脾是加强血的循环,这时胃口会开,白朮、茯苓的健脾是让脾脏分泌黄油,让三焦很好,所以加白朮、茯苓能够去湿,增加脾脏的黄油,所以它能调理三焦。这里说病在太阴,代表脾脏的湿土太盛的时候,脾脏的黄油会溢出来,若小便自利者,不能发黄,如果小便很顺,三焦油网里面的水能跟着小便走的话,脾的黄油也会跟着小便下来,所以小便会带一点黄,如果小便没有了,脾脏的黄油会跟着水散到皮肤表面上,这时候就会看到黄油色,脾脏的黄色会看到「黄汗」,虚的黄是血的颜色。反过来说,治疗发黄证就是利小便,像后面去黄的药、茵陈蒿汤都是利尿,湿有地方渲泻,小便一出来,黄马上就退掉了。所以小便如果很好,就不会发黄,如果小便不好,黄就起来了。

  至七八日,大便鞕者,为「阳明」也,这地方讲的就是从太阳证进入到阳明证,经过太阴的时候,如果太阴有湿土很盛的现象,这是病在传经过程。这条辨最主要讲的是如何分辨他到底有没有进入阳明,为什么在介绍承气汤前,讲这么多条辨?是强调要明辨什么时机可以攻下?攻下时候要小心,有时候病人还没完全纯阳明证,就不要急着去攻他,阳明还没有真正到结实的时候,一攻,病人反而会虚掉,就会产生很多后遗症。临床上看到的时候,不是很简单。


栏目导航

联系我们

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白话注解